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警史
查看: 317|回复: 0

谈沙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405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619
发表于 2022-3-15 15: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沙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
张箴

  沙市解放已经四十六七个年头了。荆沙市党史办的同志,要我谈谈沙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回头看看这段历史,加以科学地总结,对存史、资政、教育后人,对今天的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949年4月初,江汉军区韩东山副司令员对我说:张箴,你的工作已经定下来了,要你到沙市去。事后得知,是区党委的意见,经中原局批准的。
  过了两天,宋侃夫同志找我去谈工作,郑绍文同志也在座,市委的分工是:宋侃夫同志为市委书记,我为市委副书记,沈德纯同志为市长,钟春林同志为警备司令员,阎钧同志为军管会副主任。郑绍文同志说,再给你们一个工商局长,给一个武装团,三军分区三团,1500人,作为沙市的警卫团。粮食100万斤,钱500万元。对此,我表示十分满意。
  4月中旬,我和宋侃夫同志研究了出发的时间和进沙市的一些工作。30日沙市市委离开随县双河,向沙市方向运动。一路上,大家学习城市工作的政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对城市工作的指示和学习邓子恢同志传达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精神。5月30日召开全体人员大会,宣布军管会、市委会、各接管组成员名单,宣读入城守则6月初,荆沙工委的曹野、沙市地下党的王力安谈了沙市的敌情和长江上敌舰起义的事。此时,省委急电:沙市敌人想炸堤。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紧急召开了各接收组长会议,讨论入城的接收工作步骤。接着,又召开机关全体人员大会,宋、钟、沈都讲了话,我也强调了进城后要建立正规制度,提倡艰苦朴素,严防腐化思想,提高革命警惕等问题。
  6月下旬,省委来电报称,沈德纯同志调走,胡震同志任市长。7月初,再次研究了政权组、军事公安组、职工组、交通公用组、文教卫生组接收工作计划与详细安排。10日。我们听到了大炮轰击沙市的响声,估计是我军打沙市了。16日在十里铺听四野的同志讲沙市已经解放了。17日晨,我们到四十九军军部了解产市解放情况,后市委令警备部队和机关全体干部入城。
  市委进城后,首先贴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随即宣布以宋侃夫为主任。崔希哲、钟春林为副主任的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胡震为市长、袁崇德为副市长的沙市市人民政府;以钟春林为司令员的沙市警备司令部。这就是向全市人民宣布:新政权诞生了。
  接管城市本着军管期间不影响工作的原则,采取原封不动,按系统按单位清点接收,先接后分的步骤进行。政权、军事公安、财经、交通公用、文教卫生五大接收系统,所到之处,一切按原订工作计划实施,做到了平稳、顺利接管。
  市委进城后,首先是运送四十九,军近10万人渡江南下,这比当时沙市的人口都多,船少人多,困难很大。我们开了5个渡口,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大军送过江。
  进城之时,正是洪水季节,长江堤防到处都是险情。能否战胜洪水,是对党和新政权的严重考验。市政府组织广大军民,日夜巡堤,四处抢险,终于保住了大堤和全市人民的安全。
  当时机关人员不多,但一天的开销也不少,带的粮食、柴草有限,眼看就要用完,外面的粮食、柴草又一一时运不进来,机关人员的吃饭问题发生困难。我找主管财税的同志商量,他说:“这不要紧,我有办法。”过几天,沙市税务局成立,宣布废除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从9月1日起实行新税收政策。政府有了财源,吃饭问题迎刃而解。
  稳定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是接管中最尖锐的问题。我们进城后,迅速接管了旧警察机构,除一些头目不用外,跑了的警察回来后,仍让他们管事,保证了社会秩序基本平安。不久,市政府、警备司令部、公安局又多次发布肃清散兵游勇的布告,对国民党军、政、警、宪、特和反动党团人员进行清理登记,收缴武器,到10月份这个工作基本结束。
  进城之初,物价暴涨,经济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定。控制物价,是新政府的当务之急。当时物价暴涨,有本地的原因,也有全国性的影响,而物资奇缺、金融混乱是主要原因。军管会颁布《湖北省金银管理办法》,禁止使用银元,宣布人民币为法定的统一货币。同时,调进大量柴米油盐,供应市场,对于奸商和投机倒把分子给予制裁,使物价暴涨之风,逐渐平息下来。
  我们进城的时候,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停课,组织复工、复业、复课刻不容缓。市委、市政府组织全体进城干部,全力以赴,进厂、进店、进学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狠抓复工、复业、复课。工作组进驻后,启发群众觉悟,消除资方顾虑,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解决复工中的资金、原材料困难。由袁聚崇德副市长亲自抓财经工作,经过两三个月的努力,停工关门的工厂重新开了工,商店基本复了业,大批失业工人有了活干,人民生活开始好转。下到各中、小学的工作组,首先了解情况,听取学校教职员工的意见,向他们宣传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组织教师学习《社会发展中》、《论人民民主专政》,改革课程,修复校舍,准备课本,对个别私立学校经济确有困难的,政府酌情予以帮助,到8月底,9月初,全市中、小学先后开学上课。
  我们进城后,经过三个月的工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沙市的接管工作基本完成,更加艰巨的社会改造任务,又提到了军管会、市委、市政府的面前。
  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两大任务是不能一刀切开的。接管中有改造,改造中要继续搞好接管。进城以后,社会秩序相当混乱,谣言四起,物价飞涨,偷盗抢劫,贩卖烟毒,娼妓,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潜伏特务蠢蠢欲动什么都有。
  新政权沙市市人民政府刚刚成立,首先就要打击和镇压反革命分子。军管会、市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布告,其中要国民党的军、政、警、宪、党、团、特人员登记的布告尤为突出。通过登记,弄清部分人的身份,破坏活动受到了遏制。同时,公安部门及时对潜伏反革命分子进行侦察、清理逮捕了沙市国民党军统、中统两大系统的特务。
  1950年底,沙市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开始镇压反革命,声势之浩大,令敌人丧胆。1951年2月,本市工商界人士举行座谈会,一致拥护毛主席签发的《惩治反革命条例》。他们协助搞好户籍工作,帮助政府了解情况,各街段、小组成立纠察队,防止敌人破坏,对已处决的反革命家属进行管理,听到谣言要追究。不久,巿里召开多次公审大会。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一致认为,政府为人民撑了腰,为人民除了害,为人民报了仇。1951年7月,成立了市审查反革命案件委员会,根据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用三审三比的办法,认真审查、复审,一致认为公安、司法机关的原审意见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还清理了一批积案。从而保证了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健康进行。
  在镇压反革命的同时,又开展了民主改革和民主建政。民主改革就是打击一切封建残余势力,摧毁国民党的社会基础。这是镇反运动没有解决的问题。运动开始以后,市委派工作组,深入到每个单位,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揭露那里的“南霸天”、“北霸天”。适时召开各种类型的斗争大会,让苦主用人证、物证控诉他们的罪行。沙市打包厂2000名女工,斗争“五不缠”、“母夜叉”等女封建头佬。过去她们遮了打包厂半边天,女工走路都不敢碰她们下,被她们打了,还得请酒赔罪。沙市的封建残余势力以纱厂、打包厂、码头为最甚,也有横行在梅台巷、大赛巷、青龙观一带的地头蛇、恶势力。通过这次运动,对那些罪恶严重的封建把头、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杀了一批,关了一批,使老百姓真正翻了身,出了气。随后,转入民主建政工作,选举那些在民主改革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让他们掌握政权。全市普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让他们管理民事,维护社会治安。
  进城之初,沙市设三个区,各区的主要领导人是市里派的。对于旧的保甲制度,暂时不变,只是对保甲长进行了登记。不久,保甲制度也废除了。
  进城后,查封了赌场、烟馆。娼妓的处理稍晚一些,但对她们都要一一登记。为了禁烟、禁毒,市里颁布了几个布告。1952年搞了个禁烟、禁毒运动,抓了一大批,杀了几个,从此烟毒基本禁绝了处理娼妓的事,公安、民政两部门一起动手,一夜的工夫就解决了,老板由公安部门处理,对妓女主要是思想教育,使他们根除恶习,安排就业,使其自食其力。
  那时的公安干警十分辛苦,没日没夜,那有什么星期天,睡觉也很少。白天在茶馆搞宣传,深入实际,广交穷人朋友;晚上到外边查案子,对管辖内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那里有暗娼、烟馆,谁是特务、流氓地痞清清楚楚。民警对人民倍加爱护,人民群众有什么疾苦,家庭纠纷,邻里不和,谁家需要救济,房子倒了,安排就业,没有棉衣等等,都找户籍警。他们和人民的感情太深了,和人民是鱼水关系,群众称他们是“灶王爷”。
  改造城市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生产,把沙市这样的消费城市改造成为生产城市。进城以后,市委、政府始终把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解放前,沙市是一个粮棉集散地,商贸比较繁荣,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工业只有一家纱厂、一家打包厂、两家面粉厂广和一个小发电厂,其他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手工业作坊。
  商业占了城市的大头。要使这样的消费城市逐渐转变为生产城市,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一进城,市委、市政府首先抓复工复业,使人民有事做,有饭吃。1949年10月,市军管会召开本市46个工商行业代表座谈,听取代表们对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建设新沙市的意见。在一手抓生产的同时,也要抓精兵简政、精简节约。10月以后,市委响应华中局精简节约运动的号召,召开全市干部大会,我在会上讲话,主要精神是:(1)精简机关人员,压缩编制;(2)处处事事节约开支;(3)抓好生产。会议对精简节约作了具体决定,成立了沙市精简节约生产运动委员会,由我任主任委员。1950年以后,市委、市政府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公私关系,调整税赋等方面着手,调动私营经济的积极性,先后扩建了纱厂,新建了油厂。在恢复和发展手工业方面,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产、供,销、资金各个环节,为发展手工业排忧解难,使他们走过了从个体到互助组,又从互助组到合作社,以至最后规模审大的联营。今天沙市轻工、家电产业的发展,是不能忘记当年那些辛辛苦苦工作的同志。
  从1949年7月入城,到1952年8月我离开沙市,短短三年的时间,沙市的社会生产力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国营经济有了一定份量,其他各项事业也有提高。
  我离开沙市已经40多年了,每当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听到沙市的成就和进步时,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总算是参加了沙市当年的接管与社会改造工作,对沙市更有一份真情。沙市今天的光荣,应该属于党和人民。

  (中共荆沙市委党史办肖本新、熊传森访问肖本新执笔)
  (来源于《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湖北卷)》p369-37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警察历史资料库

GMT+8, 2025-5-14 07:15 , Processed in 0.0444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