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警史
查看: 304|回复: 0

宜昌解放与新生人民政权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405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619
发表于 2022-3-15 16: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宜昌解放与新生人民政权
刘真

  1949年7月16日,我军胜利解放宜昌。19日,由彭天琦同志和我带领一支近百人组成的干部队伍由当阳进入宜昌城。几十年过去了,回忆往事,尽管年代久远,但亲身经历尚记忆犹新。
  一、黎明前的宜昌
  宜昌是长江中游战略重镇和转口商业城市,为进出川物资集散地。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溯江直通巴蜀,顺江畅达汉沪,是历代兵家重视而必争之地。
  1949年4月,解放大军在长江中、下游渡过长江,宜昌城内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一片恐慌。国民党华中“剿总”副司令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官宋希濂的十四兵团角缩在宜昌,凭借长江两岸坚固的钢筋水泥工事以及江面上多艘军舰、炮舰与江岸的大炮阵地相呼应,妄图在宜昌作垂死挣扎。他们不断调后遣将。在坊外层层布防在城内实行大清查、大搜捕。他们一次又一次清查户口,刊登文告,公布《戒严法》,颁布“六杀令”,在居民中实行联保连坐,一户隐藏了共产党员,十户同罪。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逮捕、审讯、枪杀、陪斩等法西斯手段,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宜昌城。
  为配合解放大军解放宜昌,根据江汉区党委指示,我们多次派段玉美进宜昌联络我城内地下党组织。为摸清敌方城郊的工事布防,段玉美和李志超利用清明节宜昌人“赶堆子”的机会到城郊,掌握了敌方在城郊的工事布防,得到一些重要的军事情报。
  7月初,我二野第十三兵团配属四十七军、三十八军、湖北独一师等参战部队广大将士,不惧山高路险、冒着酷暑盛夏,顶着暴风骤雨,忍着干渴饥饿,英勇顽强对敌据点发起猛烈进攻。经过几天艰苦的激战,我军彻底摧毁了朱希濂所谓“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于7月16日解放了宜昌城。
  我军城后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入城纪律十条。积极向广大群众宣讲党的政策,加上自身严肃的军纪军风,使广大市民消除了长期以来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造谣诬蔑所产生的疑虑。市民给解放军送茶做饭,大街上贴满了欢迎解放军、拥护共产党的标语。永耀电灯公司在16日凌晨发电,市区灯火通明,用实际行动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宜昌城区一片欢腾。
  二、组建入城工作队
  解放大军南下,势如破竹。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形势发展,将襄西地委改为当阳地委,于4月初对将要解放的宜昌城改为宜昌市,从地委中分出主要干部另行成立宜昌市委,并对市委班子进行了几次人事上的安排。到5月19日,正式确定了去宜昌市干部队伍的阵容。以原当阳地委书记彭天琦为中共宜昌市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我由原任的当阳地区公署专员改任为市长,黄宏伸任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我们组织了五六十人的一支干部队伍,其人员除原地委各部门抽调外,还有省委分配的南下干部,以及在荆当远地区招收的一部分有文化、思想进步的青年。按照工作安排,在市委带领下入城工作队的全套人马。于6月7日离开了荆门具城,移住当阳县淯溪镇西南的芦家湾。
  6月11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就在这天晚上,入城工作队的全体干部集聚在芦家湾的一个祠堂内,宣布宜昌市委和宜昌市政府正式成立。会议由彭天琦主持,我代表新成立的市委和市政府讲话。我强调指出,我们这支入城工作队,就是宜昌市人民的“长工队”,我们进城不是去当官做老爷,而是去为宜昌市人民服务,去领导人民建设新宜昌。最后按照市委研究的意见,集中一段时间学习中央、省委的有关政策,为入城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学习是6月12日开始的,到7月7日结束。主要是明确进城后的工作方针、任务和步骤,按照邓子恢提出的三大任务:支前、接管、恢复生产去工作。7月6日。彭天琦作了学习总结。他指出:接管城市的方针是各按系统原封不动,国民党政府各机关中下级职员原职不动;我们的工作作风要依靠工人,加强民主团结,遵守纪律,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
  市委和市政府组成人员7月19日进城,22日在《襄西报》上公布宜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宜昌市警备司令部正式成立并正式对外办公的消息。同时宣布,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彭天琦、副主任黄宏伸,市长刘真。警备司令员黄宏伸、政委彭天琦同时到职视事。
  三、全面接管
  7月21日,市委召开了进城后的第一次会议,研究了接管的组织领导问题。接管工作是我们进城后的首要任务。我们按照“自上而下,原封不动,统一接收,分别管理”的工作原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接管方式:(一)对电信、邮政等单位,采用边接边管。(二)对港口码头、电厂等重要单位,采用先管制后接收。(三)对文教、医院等单位采用先接后管的方式。对接收过来的单位,按行业分类由对口政府部门管理。我们对旧政府和文教、医院等单位的接管比较顺利,没有出什么乱子。7月22日,省政府电令:另准宜昌市区设人民政府,以国民党旧信义镇为第一区,马鉴为区长;旧仁爱镇为第二区,张来升为区长;旧忠孝镇、和平镇合并为第三区,于从义为区长。各区人民政府接收各镇后于29日正式成立。这一期间,政府为接管成立了一些相应的部门。从军管会成立到7月31日短短一个星期,市军管会和市政府共接管宜昌国民党专员公署、具政府、参议会等党、政、警、法机关和教育、财经、公营企业54个单位。遣送国民党的散兵游勇1306人,发给生活费、路费回原籍。收缴长短枪64支,轻重机枪二挺,各种子弹98.6万多发,各种炮弹376发。
  我们要求哀欧拿女子中学和华英中学等教会学校要继续办下去。因地委要华英在桃花岭的房子,后来这两所教会学校也就合并了。在接管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发现好的苗子加以培养。如教育界的赵春珊,是个教历史的,后来当上了市政协副主席;卫生界的杨实舜,他岳父卢敏斋是个有名气的医生,他后来也当上了市医院院长;还有搬运工人中的骨干黄声笑,后来成了有名的工人诗人。
  对企业的接管如永耀电灯公司,是宜昌当时最大的工业企业,公司经理刘梅森,在我们进城前就听说过他的情况,对永耀电灯公司作过分析。在宜昌临解放时,刘梅森和职工不畏强暴,保护电厂机器设备,用灯火通明来迎解放。市委在对永耀定性时认为,它不是官僚资本,虽有官股,但只占全部资本的一部分;刘梅森不是官僚资本家,而是民族资本家,尽管他本人与国民党官僚有关系,但在那时他不靠官僚是无法生存的。他是个实业家。经过这样一分析,我们认为对永耀不应实行接管,而是鼓励他们生产。
  四、支前工作
  宜昌解放后,支前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市军管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鄂西和四川。先后组织搬运粮食及军用物资数百万斤,除陆路运输有邻县农民协助外,大多数为宜昌市海员、划驳、码头工人和公、私营船业者共同努力完成的。解放宜昌的参战主力部队四十七军、三十八军等部队,除部分留守宜昌外,大部分从宜昌市、宜都县等地渡江,走鄂西川南的路线;二野的五十军等部队入川,走恩施方向;大量的后勤辎重要靠地方协助搬运。宜昌的支前工作不仅任务重,且时间长。所以宜昌市委和宜昌地委都抽出一部分干部,用主要精力抓支前工作。市委由彭天琦亲自抓,我也曾为支前工作开过几个动员会。地委那边主要协助调配军粮,动员当阳、远安老区组织担架队、粮食运输队,随部队进川。我们市里主要是解决搬运和运输问题,在支前最紧张的时候,全市所有的轮船和木船全部征用。一方面装运部队和军用物资渡江,另一方面自汉宜通航后,由下游的汉口等地运军用急需物资。
  进城还不到十天,湖北军区张才千参谋长告诉我们,敌人对宜昌市可能还有一次反扑。白崇禧在长沙西南准备与我一战,败退在鄂西山区的宋希濂部准备在宜昌以东打一仗,伺机欲夺宜昌。到8月4日,张才千又向我们告诉了这个消息,留守在宜昌的湖北军区的部队正在作还击的准备。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通知了各基层单位,把文件档案及贵重物资清点好,待令撤出。后来在我大军的追击下,敌人已焦头烂额,溃不成军,长沙和平解放,宋希濂的部队退缩在恩施大山区,已无暇顾及宜昌了。
  宜昌在支前方面,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尽到了我们的责任,军队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产生了一个矛盾,即宜昌历来是个转口地,许多地方物资要通过宜昌转运,地方运输工具调作军用,影响了市里的物资交流。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正是粮食发生恐慌的时候,燃料也短缺,永耀电厂急需用煤,我们曾为此事向省委发报。8月7日,部队将征用的船的一部分交还给我们,我们很快就从秭归县香溪和枝江县洋溪运回了煤,解决了宜昌市的燃料困难。
  在整个支前工作中,宜昌先后接待部队29万人次(其中伤员4987人,复员军人5001人),供应粮食531万多斤,柴禾112万斤,马草10万多斤,马料8300多斤。全市在16天内,18个工会组织人力,出工2万多个,公私营大小轮船、木船400余艘(只),3700余名海员、划夫工人积极参与装卸、运输粮食及军用物资,既满足了部队供给,又稳定了苜昌市场,解决了全市10万人(含留守部
  队)的吃粮、用电、用煤问题。
  五、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
  新生人民政权建立之初,面临的是国民党反动派逃窜前的严重破坏,全市社会秩序混乱,粮食奇缺,物价不稳,工厂停工,工人失业。困难重重,百业待兴。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市政府着重抓了支前,恢复和发展生产,平抑物价,安定人民生活等工作。
  我有几次与工人会见。第一次是7月24日在莎乐美电影院召开大会,向码头工人、划夫和人力车夫工人讲话,动员工人复工复业,支援前线。宜昌是一个转口商业城市,航运业发达,百分之七八十的人直接、间接依靠航运为生,故恢复航运为恢复生产之本。第二次是27日在桃花岭圣公会花园,向电讯局全体职工讲话,强调恢复电讯业务。前一天,电讯工人代表到市机关约请市长去讲话时,我们正在吃午饭,工人代表见我们吃的粗粮蚕豆,而且领导同志和一般同志在一块吃,所不同的是因为凳子少,只有年龄大点的坐在那里吃。工人见到吃饭的情景,感到共产党的市委书记、市长与国民党的官僚完全不同,能和大家一样吃苦,因此工人们相信一定能够度过粮食困难的难关。但要解决这么多人吃饭的问题谈何容易。市委为此专门开过几次会议,留守在宜昌的湖北军区参谋长张才千亲自主持会议,我们也想过一些办法,如组织船工和民工由干部带领分头到外具购粮。我记得市委组织的有:段玉美去宜都,孙承铨去当阳,李涵若去远安,通过水陆两运调进部分稻米,同时派人到市周围的小溪塔、大桥边等地收购粮食。所购进的粮食主要是供给部队。对市民的粮食供应,一是就地挖掘,效果还不错,市工商联筹备会从粮行里就动员出一点粮食。二是组织城乡贸易。用食盐、布匹和煤油通过贸易从农民手里换回粮食、山货和水果,使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煤油和食盐是人民生活之必需,也是城乡贸易的主要物资。因为打仗,上游的川盐被隔断来路。后来发现民生轮船公司一只趸船上有一批盐,我们几次找资本家商量,把盐控制起来,按规定的价格零售。8月初,恢复水陆交通,长江很快通航了,接着省里运海盐、应城盐支援宜昌市。
  8月16日,市委作出《关于恢复与发展生产的宣传工作决定》。决定指出,今后较长时期宜昌市的中心工作是恢复生产,结合支前,发动群众建立革命秩序,巩固人民政权。为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加强党的宣传工作。由于加强宣传攻势,加上粮食供应转机,煤油和盐有了供应,一些私营工厂和商店陆续恢复生产,市场逐步搞活了,使人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我们创造了一些恢复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进一步解决了工人生活困难,有效的稳定了社会秩序。有了这些基础,我们的注意力开始逐步转向税收和禁止使用银元上来。市委财经委员会决定从9月5日起停止使用银元。9月2日禁用银元的宣传活动进入高潮,在市委统一部署下,各单位的宣传队走上街头,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宣传活动。到9月5日就完全停止上使用银元。
  一个千百年以转口业、鸦片生意为主的,又经五年日军占领,三年国民党破坏,百孔千疮、破烂不堪的小城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回到人民手中。仅仅通过两个半月的短短时间,进行了支前、接管、恢复生产等工作,开始向生产城市走出了第一步。1949年10月1日,全市人民欢庆开国大典,迎来了美好的明天。

  (中共宜昌市委党史办何复元整理)
  (来源于《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湖北卷)》p382-3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警察历史资料库

GMT+8, 2025-5-14 09:05 , Processed in 0.0519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