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警史
查看: 300|回复: 0

黄石交通的接管、恢复与发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405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619
发表于 2022-3-15 15: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石交通的接管、恢复与发展
叶开霞 方锡银

  一、接管
  (一)临时军管
  1949年5月15日,黄石港、石灰窑两镇和平解放。旋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石黄二镇交通业实行临时军管。
  (1)港口码头及船舶军管。5月19日,中共中央中南局派中原职工总会副主席、组织部长何英才任武汉军管会石灰窑工业特区党委书记;武汉军管会派物资接管部工业处副处长金实蘧为党委副书记兼武汉军管会石灰窑工业特区特派员,负责全面接管工作。6月12日,特派员办事处成立,全面展开对厂矿、码头、船舶的接收与军事管制。接管的厂矿码头有卸矿机码头、冶厂生铁码头、官矿码头、洋灰台码头、戴司湾码头、源华煤矿码头、电厂码头、猫儿矶码头等8处码头。各厂矿接收的船舶为拖轮18艘、驳船37艘,总吨位达7310吨。
  (2)公路和车站军管。武汉军管会交通接管部接管了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二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和湖北省公路局。所辖黄石境内的武(昌)全(家源)、盛(洪卿)贺(胜桥)、大(冶)石(灰窑)3条干支线公路同时实行军管。6月13日,武汉军管会交通接管部公路处接管了国民政府湖北省建设厅公路局及所属武昌、汉口两个办事处,武昌办事处设在黄石境内的大冶、盛洪卿、石灰窑、保安、金牛等车站同时实行军管。
  (3)车船和运政管理。一是对船舶进行调查登记。6月7日,武汉军管会交通接管部航运处发出通知,要求武汉市各航业机构填报船船登记表,于10日前将现有船只数量、性能等按列表填好,报航管处。航管处驻地在汉口沿江大道一德街2号。本通知抄送华中钢铁公司一份,华钢于6月13日填好上报。二是对水上运输进行管理。7月24日,江汉关石灰窑分卡发出“石字第1号”通知。通知说:查本卡遵奉武汉军管会江汉关令示。为加强管理轮运及缉务工作,于本月17日在石灰窑正式设卡公。凡来往石灰窑镇的船只,希各依照下列规定办理结关手续;①各轮由设有海关地方出口,均须在当地海关办理结关手续,如尚未领取行程簿者,可至汉口江汉关购置;②各轮抵埠前,由该公司或代理公司及早通知本卡,以便派员检查。抵埠时应将行程簿、船钞及进口舱单送交本卡办理进卡手续。③各轮在开出的前一小时应通知本卡,办理过境手续。④各轮抵埠停泊者,应将行程簿、船钞、过境舱单送交本卡,办理过境手续。三是对汽车进行登记并发放通行证。7月29日。石灰窑汽车站向华钢等单位发出通知,要求所有车辆:①凡未申请登记者,拟清遵照军管会交通接管部公路处公布之统一管理汽车办法第二项规定“凡在本市公路行驶之长途汽车,无论公私企业运输公司及一切商营之汽车,均须依照本办法之规定向本处登记”,向公路处办理申请登手续,领取临时通行证;②以后无论实载或空驶车辆,开出石灰窑市区以外者,均应按照公路处规定,先向本站办理行车手续,领取通行路签,并缴养管费。缴费标准:养路费货运车(重车)按货运价每吨公里700元(旧币,下同)核收100%,空车核收5%;客运车(重车)照客运票价每人公里50元核收10%,空车核收5%。管理费另照运费加收5%。凡汽车装运客货,未超过车辆载重量半数,便照空车计算。
  (二)政府接管
  1949年6月中旬,石灰窑工业特区人民政府成立。特区政府指派代表接管了黄石小班轮码头、石灰窑杂货码头、青龙阁码头等社会码头,以及长江区航政局黄石港、石灰窑两个办事处,并在石灰窑一码头(原商会专用码头)成立 “协记渡轮码头票局”。9月,石灰窑工业特区改为大冶工矿特区,委托大冶专署代管。此时,已管布撤销军事管制,临时军管之码头、车站等移交给特区人民政府管理。1950年8月,撤销特区,成立黄石市,市政府设建设科,分管全市交通运输工作,公路、码头、港口、航运在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营运。
  市政府权力管辖范围之外的水陆交通,上级政府的交通部门予以接管并成立了管理机构。1949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公路局成立,黄石境内的省道公路铁路线由省公路局第四工程队接管。1950年2月5日,跨越黄石的武全公路由交通部公路局江南力事处接管。省公路局成立后,撤销了武昌、汉口办事处,局机运课直接领导江北、江南各汽车站。江南共设14个汽车站,黄石境内有大冶、石灰窑、金牛汽车站。为加强公路管养,还成立了鄂南工务段大冶分段,负责管养武全公路泽林嘴至浮屠街路段,盛贺公路盛保路段,大石公路,共74公里。
  水上交通方面,省营石灰窑小班轮码头,由湖北省航业局接管,并于1951年初恢复汉口—葛店—团风—石灰窑航线。
  二、恢复
  修复船只和公路。国民党军队在败退前,将华钢的一些船只炸沉或者毁坏。解放后军代表积极组织员工抢修,日夜加班,7日之内修复被国民党军队破坏了的2艘铁驳和1艘铁壳趸船,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另外,将冶铁1、4号拖轮,1、3、4号木驳及12艘铁跳船,借给四野四十三军后勤部使用。
  军民合作抢修公路。负责疏通交通运输的大冶县支前临时委员会于1949年6月初,在大冶县人民广场召开万人大会,号召军民团结合作,抢修公路。四十三军某部工兵营从大冶商会购买杉木300余根,用一天多时间修复了被国民党军队烧毁了的武全公路寡妇堤三眼桥,使之通车。公路沿线的民工抢修了武全公路黄石境内的路基路面,使之行车平稳。在大石公路,民工负责路基土石方,工兵部队征购木材架设桥梁,各厂矿和工商联合会的汽车拍负运输任务,仅抢修20天使全线通车。同年8月,黄石境内的武全、大石、盛贺3条公路经过抢修,全部恢复通车。
  公私联手恢复水陆运输。接管后,除迅速恢复了汉口至石灰窑航线外,招商局留在大陆部分与民生公司等单位并,成立长江轮船总公司,开办了汉申航线,其间停靠黄石,大大便利了黄石的水上运输。另外,鼓励私人木帆船谋生意,为他们装运货物开方便之门。故到1949年底,共有新旧木帆船703只,在内湖和外河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公路运输方面,武汉军管会交通接管部公路处组织公私营汽车恢复了武昌至大冶线路;石灰窑车站批准华钢汽车营运石灰窑至武昌线路。5个港口和32处码头相继恢复生产,有搬运工人1750人。至1949年底,公路、铁路和水上运输全部恢复。158.25公里的公路有69.9公里可以通车,铁路36.679公里,航道310公里,汽车62辆,总吨位162吨,56艘轮驳加上木船总吨位9122吨。共完成货物运输量7.5万吨,货物周转量81.9万吨。旅客运输量3.8万人,港口吞吐量8.4万吨,港口旅客发送量1.2万人。接管后交通运输业的恢复,为保障南下作战大军和工人市民之供给,以及恢复生产,繁荣经济,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民工建勤整修公路。1950年大冶专员公署根据政务院《关于民工整修公路暂行规定》,发出动员公路沿线群众整修公路的通知。时为大冶专署代管的大冶工矿特区(后来的黄石市)积极配合,发动境内公路沿线群众,与大冶县群众一道整修公路,重点整修了境内武全、铁贺、大石公路,使之晴雨通车。同时,要求当地政府和群众协助公路部门管养好公路,使之不遭破坏与损毁,保证各种车辆顺利通行。
  三、发 展
  交通乃一个地区之大动脉。交通不通,百业难兴。1950年8月黄石市人民政府成立后,面对黄石港、石灰窑街道狭窄,道路不平,垃圾堆积,摊贩乱摆,导致汽车火车经常压死撞伤人畜的问题,于12月召开五大厂矿和石黄两镇工商联会议,讨论市政建设问题,随之确定了建设方针,编制了建设规划。接着,市政府建设科编制了《黄石市1952年建设计划》。这两个计划把公路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先把市内公路建设好,重点建设全长4500米的石灰窑至黄石港路段、长1500米的市府至利华桥路段、大轮码头路段,总长6200米。其中,从市府至华新水泥厂长1942米的路段,路面宽8米,两边人行道各宽6米,路面铺筑水泥混凝土;其余的路面宽6—10米,路面铺筑碎石,总投资36.9亿元。市府至利华桥路段1950年开工,1951年元月竣工。石灰窑至黄石港段1952年全线施工。
  黄石水上交通极为便利。解放前,石灰窑黄石港大小码头不少,其绝大多数都是五大厂矿的工业码头,商业码头极少,仅只2个。据解放后统计,20多个码头共有搬运工人1536人。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宗法的封建观念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码头上也不例外,建立在各个码头的封建把持制度根深蒂固,解放后它依然牢牢地控制着码头上的许多事务,操纵工人,抵制党的领导,有的把头或亲信摇身一变成了工人代表,甚至工会主席,继续在工人中为非作歹。封建把持制度不彻底摧毁,码头就不能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水上交通也就难以迅速发展。要发展黄石的交通运输事业,必须打垮封建把持制度。
  1951年7月,中共黄石市委在华钢等3家厂矿取得民主改革试点经验后,即在各厂矿和所有码头全面铺开民主改革运动。市委抽出20余人组成码头工作组,进驻港口各码头,访苦串连,开座谈会,发动群众起来斗争。12月4日,召开全市码头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码头民主管理委员会。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个月的斗争,彻底打垮了封建把头,废除了封建把持制度,取缔了行帮组织,统一了装卸搬运业务,成立了黄石市搬运站,码头出现了崭新的气象,水上运输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长江区公司黄石营业站扩大为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黄石港务局,管理本港区内一切公私营船舶航行、停泊业务,还开办水上各项运输业务,黄石水上客货运量大为增加。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滨江小镇石灰窑、黄石港很快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人口翻了一番,由1949年的4.9万变为1951年底的10万。中共中央中南局和湖北省委为发展黄石的工厂矿山,使之早些成为新中国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从湖北省乃至全国各地抽调一大批人到黄石工作。人多了,市内的公用交通事业必然提到议事日程。
  1952年10月,黄石市人民政府根据黄石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通过的关于筹办市内公共汽车事业的提案,成立黄石市公用汽车公司。汽车公司隶属市人民政府建设科,有职工15人,其中司机3人。当年,申请中南军政委员会拨款20亿元,购置嗄斯牌载货汽车3辆,随后又购买布拉格牌载客汽车6辆,开办一门至黄石港的公共汽车线路,方便了职工和群众。更重要的是,这条公共汽车线路的开通,不仅将石灰窑至黄石港长达10余里的沿途星散之居民点串连成片,搭成一个中等城市框架,更主要的是为后来的城市建设和向大城市格局迈进奠下了基础。
  由于从军代表到中共黄石市委坚决执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带领全市军民努力奋斗,黄石的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得到相当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一改过去滨江小镇的落后面貌,呈现生机勃勃,一片繁荣景象。至1952年,水上运输开通和扩大上至武汉,下至上海的所有航线。货物运输仅1951年6至10月运进黄石的粮食就达549万斤。1952年,黄石港口旅客发送量达3万人,货物吞吐量达115.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5倍和10.3倍;交通部门水上旅客运输量4.2万人,货物运输量39.1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2.5倍和6.5倍。
  公路交通。境内武全、大石、盛贺公路恢复通车,通车总里程达123公里。客运线路恢复和发展,武昌至大治、武昌至石灰窑、武昌至阳新(其中停靠铁山、大冶)线路全通班车。1952年,公路旅客运输量达8万人,旅客周转量达217.44万人公里,分别比1949年增长2.07倍和9倍;货物运输量达2.6万吨。货物周转量达70.5万吨公里,分别比1949年增长3.7倍和3.5倍。货畅其流,人便于行,交通运输业为恢复和发展黄石经济发挥着先行作用。

  (作者单位:黄石市交通局、中共黄石市委党史办)
  (来源于《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湖北卷)》p291-2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警察历史资料库

GMT+8, 2025-5-14 06:23 , Processed in 0.0472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