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警史
查看: 289|回复: 0

上海市民政局一年来民政工作总结(节录)(1950.5.20)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405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677
发表于 2022-3-28 09: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市民政局一年来民政工作总结(节录)
1950年5月20日

  民政局一年来的工作,按照上海的情况发展,是分三个时期来进行的:
  第一个时期是从去年五月二十八日接管伪民政开始到八月三日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接管伪保甲工作。
  第二时期:自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到十二月十五日第二届各界代表会议,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执行六大任务之一的疏散难民工作与全市的普遍校正户口。
  第三时期是自第二届各界代表会议到四月十五日第三届各界代表会议,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改造游民工作及准备建立区人民政府。现在将这几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分别总结如下:
  废除保甲与准备建立区人民政府
  甲、打乱国民党的保甲机构,暂时利用保甲长:
  按中央所指示的方针,国民党的保甲机构都属于打乱的部分。在这个基本的方针上,军管会又指示了“宁缓毋急,宁慢毋乱”“稳步前进,逐渐改造”的执行方针。我们根据中央与军管会的这一指示对国民党民政局区公所机构规定了以下的具体执行办法:
  (一)与市政行政管理工作无关的机构,接收以后,即行摧毁。
  (二)与市政行政管理有直接关系的均予保留,机构不动,俟弄清情况再行改造,因而人员在接管期间一般的原职不动。
  (三)与市政行政管理是否有关一时不及弄清,则俟熟悉其情况后再行决定打乱或改造,因而对人员亦采取留用的方针。
  按照这三项具体的处理办法,自上而下完整的保留着国民党的户政管理机构,因而接收了二万六千八百四十本户口册、六百〇一万一千五百三十张人口卡片,打乱了保甲系统中的军事机构:摧毁了伪民众自卫司令部、新兵征集所、民众自卫训练委员会及三十个区的警卫股、自卫大队、四百个保队副,及三十个区,伪“区民代表会”的“民意”机构,暂时的保留了保甲系统中的经济行政机构(三十个经济股),这样执行的结果,得到以下的收获:
  接管的开始在区以上的行政机构基本上打乱,行使行政职权的是我之接管干部,因而保证了军事管制的政策执行,户政工作完整无损,因而在军事接管的初期维持秩序上得到了帮助。与市政工作有关的行政工作,因接收干部很少,利用了旧职员,因而保证了行政管理没有中断。总之是保证了接收工作没有接乱,这是主要的收获。
  在暂时利用保甲长的方针是不承认保甲制度,在军管初期亦不马上宣布废除保甲,而是暂时利用保甲长个人在我军事管制下指定其一定任务为我做事。采取的具体执行办法是:除罪大恶极者外,一般的保甲长都命令他们在原有的岗位上,在我指定的具体任务内立功赎罪,同时向群众宣布不承认保甲制度、只是利用保甲长个人,我们所指定的任务,根据中央已指示的原则,具体规定如下:
  1.检举、报告、清查该保的散兵游勇、特务分子。
  2.呈报国民党散落在该保的武器弹药及其他一切军用品。
  3.报告与看管在该保的一切公共房屋、机关、学校、工厂及一切的公共财产使不破坏。
  4.在我管制下仍使用国民党的户口册管理户口。
  5.其他临时指定的事项。
  按照以上方针与具体的办法利用保甲长是起了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事实证明,假使我们对保甲长不采取中央这一政策,及军管会稳步前进、逐渐改造,有准备打乱的方针,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情况,我们又不能马上与群众取得密切的直接联系,一进城就宣布废除保甲不利用他们,必定造成大大的混乱。因为保甲长接受了约法八章的宽大政策,也就是接受了我们对他的军事管制,宽大的一面,对他自己有利,管制的一面,对群众有利,用宽大换得来接受管制为我们暂时的办事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群众的思想上固然反对伪保甲,但当着我们刚进城的时候,冒充解放军的各种各样的特务武装,及散兵游勇,地痞流氓直接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因而群众恐怕在我们不可能马上全而与群众取得有组织的联系,又立即取消保甲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但是这一方针的执行是遇到了一些阻碍。因为老解放区来的个别干部与作地下革命工作一部分参加接管工作的干部,曾经几次提出要提早的明令宣布废除保甲,这种思想群众中的少数积极分子经常的鼓动下,坚持早日取消的意见更为坚决,因而对宁缓毋急,宁慢毋乱,稳步前进,逐渐改造,有准备的打乱的方针发生了动摇。这个动摇的表现,经常在执行具体任务中修正这个方针,产生这种与军管会的方针不一致的思想,主要的由于对反动的伪保甲制度及保甲人员只是笼统的看到它的反动,没有看到它与地痞流氓、隐藏的特务及落后分子,互相勾结、统制着群众的实际反动力量,而是经常的在具体任务中反映出有了军事上的胜利,有了驻地的解放军武装力量,有了行政的命令可以不采取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的方法,就可以一下子把反动的政治制度摧毁的片面看法。
  我们的经验,保甲人员只能暂时利用,因为他们与社会的落后群众与流氓组织、特务组织,有着历史上联系基础,在旧社会上已形成为一个特殊力量,而正因为其有这样的力量,在解放开始不能无准备的乱打,但除了个别经过改造的人外,一般的讲是绝不能在原有基础上依靠他们作为人民政府的基层力量来为人民服务,因而在废除这个反动的下层机构,事实证明最好的办法是接管初期一般的不动,对其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利用其暂时为我服务。当着我们有了部分力量,亦不马上宣布废除保甲长。而采取在政治上揭发伪保甲的反动,使群众进一步认识保甲长个人。组织上培养新生力量与改造保甲长中间可能改造的分子,俟新生的力量有了全面的条件(有了干部,了解了情况,与群众有了比较密切联系),即行宣布废除保甲与终止利用保甲长,但对伪区长、区总干事、伪保长、保干事仍实行一定军事管制。不能允许其有充分的活动自由,以便有准备的实行审查部分区长、保甲主要负责人在解放后的功过。通过审查解放后的功过而来发动群众,这样作可能把区保甲制度打的狠,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在我们宣布废除了保甲。其个人有了充分自由。变成无管束的力量实行继续捣乱。
  乙、建立办事处与取消保甲:
  (一)军事管制一开始,我们立即接收与打乱了伪区公所的组织,但由于接管干部缺乏,又因甲长的阻碍,工作不能深入群众。为了便于接近群众,推行工作,乃决定在区接管委员会下设立办事处(在村落地区则建立乡和村的行政组织),而有步骤地达到取消保甲。执行这一工作的最基本原则是采取逐步打乱的方针,具体的说是采取了这样的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取消保长,在原三至五个保的区域范围(约原90个甲至150个甲)内设一办事处,甲长在我们之命令与监督下仍行施其职权。大部保干事集中于办事处直接的管制与利用。这一年来我们总共建立了102个办事处和53个乡政府和573个行政村,第二步是逐渐组织里弄,取消甲长。当里弄组织较有基础、办事处已完成一定时期的任务后,第三步则宣布撤消〔销〕办事处过渡到派出所。
  (二)里弄居民的组织,首先确定它是群众组织而非属于行政组织的性质,更不是作为一级政府的行政组织。它是以行政号召动员的方式,以在军管时期发现的积极分子为骨干的基础上所组织起来的,而其主要的斗争任务是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福利活动。解放后在我们的指导下已经组织起来的为保自己健康而组织的清洁卫生小组,为防护自己的性命财产而组织的防空与冬防治安的小组,以及关于水电等其他福利小组(解放以来全市组织了118个人民防护队,共为76907人,不起16650个清洁卫生小组,36个里弄福利会,104个自来水管理小组)。经验告诉我们:(一)根据城市是集中的这一特点,区以下派出所外,只能有群众的组织而不可能也不应有任何其他行政组织;(二)同时这种群众组织,必须是以群众的福利与安全为目的,决不能为完成其某一项行政任务的主观愿望而去号召动员的,过去曾有少数同志企图为检查户口的方便而去组织里弄居民,结果使群众引起反感,而遭受失败。虽然健全的居民组织是可以帮助推动行政工作的,但这不能作为组织里弄居民的主要目的,这里所指的里弄组织不能和旧的落后的里弄组织(如房客联谊会等)相提并论,因为这两者不但是不相同,而且是不相容的组织,因为后者系传统地为保甲长及落后分子所操纵把持,所以从上海解放的这一周年来,从未有一个象这样的联谊会能获得本局的承认或许可,也只有在我们在积极扶植真正的人民自己的里弄组织,才能逐步否定那些旧式的落后的为伪保甲长及落后分子所把持的里弄组织。
  (三)办事处是为了完成取消保甲制的斗争任务过渡时期的组织形式,大半年的事实经验证明了:(1)在接管时期为了取消保甲制,必须要有这样一个便于控制保甲,而又易于接近群众的过渡组织;(2)办事处的任务完毕后只能过渡到公安局的派出所,而不能过渡到区以下的其他的政权形式中去的。
  丙,准备建立区人民政府:
  (一)上海解放后,我军管会政务接管委员会即按国民党原有行政区域,分别成立三十个军管会的区接管委员会,接管三十个伪区公所,以伪区公所为接管会所在地,完整接管户籍、档案、器材及所有保甲机构,并以接管的原工作部门,民政股、户政股,按群众需要加设了文教股、调解股,开始办理分区的行政工作,进一步取消了伪保办公处。按保的区域联合三个到十个保成立了接管会的办事处,集中利用旧保干事,在我军管会干部领导下,进行了处理与群众目常接触的行政工作,并以按群众的需要组织了各种组织,在接管工作中间,使我人民政府与一般居民取得了直接联系,建立了初步的分区行政机构。
  (二)据我们在分区行政工作中的经验,认识了上海这一大城市的复杂情况:上海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人口五百万(陆地人口四九八,○九九二人,水上户口一九四八年统计数为八一,八二六人,合计在五百万以上)。市区一个区的人口数是从九万六千(徐汇区)到三十八万四千(蓬莱区),(莫斯科市各区的人口是从七万到三十万人口),人口密度最密的区——邑庙区,每一平方里十四万七千人,全市工厂商店十万户,行业三百多种,学校一千四百多个,摊贩八万。社会性的复杂,使我们每一个工作开展,成为一种广大的群众活动。上海不但人口五方杂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外籍人,人口的流转高速,在全国来讲是一个第一等的经济、贸易、交通、文化的中心城市,一切措施,足以影响全中国,而且是外国帝国主义长期统治中国人民的中心,成为一个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大城市。市政工作既需要高度的集中,更需要在庞大的人口中,复杂的社会情况中深入的贯彻下去。如税务局的营业税,百分之八十的税收额由占户数百分之二十中的大户来缴纳,市一级机关可以办这一个工作;而占百分之八十的小户数应缴税虽占百分之二十,如不加以管理,足以影响百分之八十的税收,但市府如没有分区的税收机关,无法掌握百分之八十的小户。因之;仅仅依靠市一级的各局处无法全面的贯彻执行每一个工作到所有的角落里去,仅仅只有市一级的机关,工作无法集中起来。
  (三)为此我们在一九四九年十月起,开始研究上海市的区域行政工作问题,研究的工作,根据三方面的经验着手:
  (1)根据北京、天津二市的经验,市行政工作是集中的,为了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城市中的各项政策、法令与工作任务的布置与贯彻执行,均应集中于市政府,我们认为这一点完全适合于上海的。京津取消了区街政府,改为区公所办理市府的交办事项,区公所的编制缩到十个人之内,成为非权力机关。我们认为,在大城市取消街政府是应当的,但仅设区公所,市的工作是集中了,但贯彻执行上是有困难的。
  (2)根据东北的经验,证明城市集中的特点外,认为特别大的城市,可以保留区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街政府则应取消。较小的城还可以考虑区街二级政权形式均不要。这对于大城市的领导,由区公所来代替区政府,提出了进一步的意见。我们认为东北的经验,对城市集中这一点与天津是相同的,也是完全正确的,大城市可以保留区人民政府作为一级的经验也是适用于上海,但区政府应为在市府统一领导下向下分工的一级。
  (3)根据苏联首都莫斯科的组织,市以下有区苏维埃;区苏维埃有二十七个科。莫斯科副市长阿伯拉莫夫同志说:“我们力图使区在政治上经济上成为强有力的政权机构。莫斯科的工作很多,全市性的属市苏维埃解决,其他的由区苏维埃解决;区苏维埃与市苏维埃一样不仅是行政机构,而且是经济机构”。莫斯科市以下的区下面也有派出所一类的机关,并以人口三千左右设一专员,管理居民一般事务,联系居民。莫斯科市的分区行政工作告诉我们,它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经济机构,作了精密的分工。这可以作为我们建设的前途,分区的行政机构是与市分工的权力机关,这对目前的上海是适合的。
  经过半年以上时间的研究,我们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认为城市集中的特点与乡村的分散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之在城市的领导上,不能把乡村的一套组织形式搬到城市来,完全采取京、津的区公所组织形式与权限,在上海这样工作复杂的城市,是不能完成市府贯彻政策法令的任务的,应成立与市府分工的分区行政权力机关——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在以下的原则下建立的:
  (1)城市是集中的。城市的行政管理,应由市一级来统一集中领导,区人民政府是在市府的总政策方针以及工作计划的规定下来进行工作的。
  (2)由于人口情况、社会情况的复杂,市府所有的业务,不可能全部的由市府各局处直接来处理,要求市政工作中带有与普遍市民相结合的工作,由具体执行的分工行政机关来作。这种分工的行政机关,联系广大的市民进行市府统一决定下的一定分工的具体执行工作。区人民政府的建立,是作为市府统一决定的执行工作的分工行政机关,也是与群众进行经常联系的机关。
  (3)市府各局中的专业部门,为了深入工作,已经分区的成立了各个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在各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工作,没有行政的联系与配合,以致在同一的方针同一的地域内发生了不同的执行偏向。为了贯彻市的集中性,市内的分区行政分支机构需要分区的监督指导机关来统一的检查工作与组织配合力量来完成任务。建立区人民政府对区内各分支机关进行经常的监督指导,并向市府及各主管局及时汇报其工作情况。
  (4)区人民政府是一个行政机关,也是一个经济管理机关。在行政方面,区人民政府是一个行政权力机关,目前由市政府任命,以后俟条件成熟时得组织区各界人民会议,选举区长及政府委员。在经济管理方面,区人民政府在市府分工下管理中小的工商业及手工业,监督国营日用品另售商店及合作社。
  (5)为了贯彻市行政工作的集中性,免于市行政工作的分割,市只分工到区,在区以下不设下层行政机关(农业生产地区因为人口分散,区以下设乡镇),以减少行政层次,与市民直接联系。区以下的办事处,在接管保甲、代替保甲、免于混乱是需要的,在区人民政府成立后,予以取消。有关一般居民的民政工作,里弄自治性的居民小组由公安分局的派出所办理,由派出所内设立民政干事一人至二人主管,此民政干事在业务上由区政府直接领导。区人民政府的设置,在区域上是小区制,目前按现有的三十个行政区设立(目前上海人口多的区,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以后按工作的发展,分工越将细致,区域只有缩小,不能扩大。
  (四)从今年三月份起,为了建立区人民政府,我们作了以下具体准备工作:(1)与各区接管委员会研究,制定区人民政府的组织与编制,以各区接管委员会为基础,准备建立区人民政府,规定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人为区长,在没有选举前由市长任命。以下按市府各局的工作要求,分别设立民政、工商、文教、卫生、秘书等科室。
  (2)以接管委员会的干部为基础,配备了各区的行政干部,市区二十个区一共决定了八七〇人,其中老解放区来的三八七人,留用的四八三人,区接管会的原有干部配备了秘书室、民政科、文教科,以及工商的大部分。并由于工商工作在上海的重要性:各区尽了所有力量,配备了工商科的干部,其他的干部结合各主管局的调派现在已经建立了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的基础。
  (3)在国民党统治时,伪区公所是一种比警察分局下一等的非正规机关,房屋的设备简陋,甚至仅有一二间的办公房。按照莫斯科市的经验,区行政机关应在全区的中心点设立。在本年三至五月中间,我们在市内二十个区中,已经迁移了十五个区的办公地址,一般的有了能容纳七八十人的办公房。
  (4)为了建立区的权力机关,区的工作中心应为行政管理及建设的工作,特别是工商业管理的工作。因之,在准备建立区人民政府前,应摆脱老一套的忙乱于琐屑的事务。户政工作于三月中移交给公安局,居民的调解工作于四月份统一交由人民法院办理。区接管会的干部,特别是办事处的干部,对工作的移交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区的工作就是从这中间解决了居民的问题,而客观上这些问题仅仅是里弄居民的个别的问题。市的基本成员是工人阶段,区是在市的分工下行政的、经济管理的机关,区的工作应为全区的领导工作。为了建立区的工商科,在四月份各区派了一九四个干部到工商局进行业务管理的学习。
  区人民政府由市府直接领导,撤销专管郊区的市郊行政办事处,在市府办公房内设立一区政指导处,统一领导市区郊区三十个区的工作,联系各主管局处,组织各部门的业务,作统一的布置,并专设督导部门经常检查各区工作,汇报各区工作情况,加强对区的领导。市府各局处对区人民政府的各主管部门进行业务的领导。民政局与其他各局一样,主管各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工作。
  区人民政府经过以上的筹备,准备在五月底六月初成立。以上是我们研究建立区人民政府方案和准备工作。
  疏散难民改造游民与生产救灾甲、疏散难民与生产救灾:
  (一)疏散难民回乡生产,是在本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决定的反封锁六大任务之一,这个决定指示上:“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法,疏散大批失业及无职业的市民回乡生产,以减轻城市的负担,以增加农村生产”。这个方针,我们自始至终是贯彻的,但在执行步骤上,由于去年三次大水,造成农村的严重灾荒情况下,而采取了一面积极的支援苏北,兴修垦区的水利,一面收容救济因水灾而来上海逃荒的苏北、皖北难民,并在各方面设法筹措经费,支援苏北、皖北、皖南、山东的生产救灾,以期苏北,皖北的水利与生产救灾工作打下基础,再分期的向这些地区疏散难民。按这个步骤执行,由上海市疏散难民回乡生产委员会与上海市临时联合救济会共同提出并请军管会批准,以去年十一月已经做到粮六千万斤,支援苏北棉垦区,使苏北棉垦区的水利工程完成了以下任务:
  (1)修海堤二百余里,从北边的淤黄河口起,南边的龙门港全部工程共二百八十八万三千一百二十五立方土。
  (2)海堤修好后,共保护棉田二百四十多万亩,并可以再开垦棉田二百余万亩。
  (3)修海塘以工代赈,参加人数共十万七千人。每方土五斤粗粮,每人每天可最少作二方土,每人每天工资十余斤粗粮,除去本人生活外,能救济家属四十余万人,这样即等救济了五十万余人。
  (4)假若今年没有其他灾情,秋收再好:留居本市之苏北籍难民约计可遣送回乡参加生产者一○万人至二○万人。
  (5)垦区可以供给上海大量的土地来改造游民,现在已经进入垦区的游民监犯已有七千余人,今年可以参加垦区生产的约计一万五千余人。
  自军事接管以来,我们即根据六大任务的疏散精神,来进行工作,其疏散的基本方针是为了使上海市与生产无关又无业可就的劳力(体力与脑力劳动),回到农村,增加农业生产。但根据乡村与城市不同的情况而来进行,自从七月开始。至八月底共计疏散四十余万人,自九月下半月起,疏散工作在新的情况下,发生了严重的困难,由于去年三次大水,造成华东地区,几十年来所未有之严重灾荒,其中尤以苏北、皖北为重,依靠灾区及邻区现有的条件,实行生产自救与社会互助,亦无法全部得到救济安置。因此不仅不能疏散上海的难民回乡生产(上海难民以苏北、皖北最多),相反的且形成难民的倒流现象;大批灾民来到江南大、中、小城市流浪逃荒。
  仅仅上海一地,从九月至十一月止;由苏北、皖北来上海求食的灾民很多,而在同一时期内,经资助回乡的较少。因水灾来上海逃荒及目前不能还乡的难民,很多流浪街头,又加冬令已至,如不给予适当的救济,就会因冻饿而死,或走人偷盗,破坏社会秩序。根据以上情况,对执行六大任务中之疏散难民回乡生产之任务,即提出冬令救济方案,这时疏散工作即暂时停止。去年九月份至本年三月份共计疏散难民二万七千六百六十六人。
  为了使各地灾区逃荒来沪及一时还不能回乡流浪街头的难民在冬令不致因冻饿而死,或走人偷盗,破坏社会秩序,我们以公共房屋及会馆、庙宇组织了四十四个庇寒所,使九千〇二个难民得到暂时安身之所,并根据情况,每人救济铺草五斤,每日施粥一餐(五两米),并按实际需要,分发被服鞋袜,共一万〇四百余件,并为医治疾病(单助产一项计二十四人)。
  每天晚上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能渡过严冬,庇寒所收容人员,以籍贯统计,百分之五十四为皖北难民,百分之三十八为苏北难民,这时主要是加强劳动生产的教育,准备回乡参加生产。
  冬令工作结束后,对无条件回乡而食宿无着、流浪街头之难民灾民,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收容,现全市共设收容所四十八处(内有郊区三十五个),共收容难民九千七百一十二人,每人每天发粥一餐补助其生活所不足。现各地灾情都已好转,回乡之条件增加,难民自动报名回乡的即五千四百五十二人,占全收容所人数百分之五十六。自五月十二日即开始疏散回乡生产,至本月十八日止,即疏散四千五百九十六人。现仍在继续贯彻过去之疏散方针进行疏散,但有些难民暂时不能回乡,故仍进行收容中。
  (二)协助本市失业工人救委会救济失业工人与组织本市郊区受灾农民生产自救。此两项工作,本市生救会拨出款二十亿交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进行救济,拨救济粮十万斤,在生产自救方针下救济郊区受蒋灾及台灾农民恢复生产与坚持生产,从生产中自救。
  (三)为了有效的开展本市的生产救灾,支援农村灾区灾民救济,在军管会任命下于三月七日成立本市生产救灾委员会,该会成立以来进行了以下工作:
  (1)开展本市一两米救灾运动。这一工作已在各区进行,并且是逐渐深入普遍。现共收到米五十六万二千五百十五斤,款十四亿一千七百五十九万二千二百三十七元五角。
  (2)动员市民节约,推动吃糙米运动,此项工作现已开展。
  (3)大量筹措救济经费与物资。该会除向社会各方募集外,为了对各地灾民急救,请得军管会同意于三月十日、三月十一日、三月十四日三次向前经合署负责人交涉,将其解放时未及运走之援助蒋匪物资,移交该会作救济之用,以免霉烂损耗。前经台署上海负责人仍企图以救挤物资为政治手段,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其反动的荒谬条件,致使该会交涉无效。因而生救会全体委员一致认为该项物资既为美帝援助蒋匪内战之用,物资当然是非法,既经交涉又遭拒绝,因此,呈请军管会立即将所有物资没收,交由本市生救会商请华东生救会作急救之用。军管会认为本市生救会所请极为正当,当即于三月十七日下令将前经台署全部存沪物资接收,并交由本市生救会与华东生救会会同请得华东军政委员会之批准,在全国救灾需要下分配使用,全部现有库存物资,除半数缴由中央人民政府分配华东以外之其他救灾区外,其余半数依照各地实际情况,分别轻重缓急,确定分配比率如下:上海因惨遭敌机轰炸,急救与疏散工作浩大,决定分配百分之五十;皖北灾情严重,且春灾急需克服,决定分配百分之三十五;山东灾情亦较重,但当地工作基础及救灾能力较强,决定分配百分之十;其他皖南分配百分之三;苏南分配百分之二;苏北前已由其他方面拨去部分粮食,故此次暂不分配。该项物资接收后,本市生救会立即会同华东生救会进行清理,并聘请了社会人士组成评价委员会,评定物资价格,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但为了适时急赈灾民,本市生救会与华东生救会联席会已首先将接收之库存花纱布等物资折成食米,即行先后拨给:皖北杂粮三千五百万斤,山东杂粮一千万斤,皖南杂粮三百万斤,苏南中白粳一百万斤,以利各地灾区急救。
  乙、改造游民:
  (一)上海的游民情况:
  关于上海的游民情况,根据初步了解,除大批主动和有组织的疏散转业游民外,现在本市还有职业小偷、乞丐20,000人,贩卖毒品2000人,散兵游勇2000人,娼妓30,000人,流浪儿童5000人,拾荒4000人,共计63,000人。以上除5000名流浪儿童外,其本人连家属及其寄生者,平均以二个半人计,合共116,000人,加上流浪儿童5000人,总数为121,000人。我们执行上海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议,执行去年冬令救济工作,以治安为中心:故决定收容上项游民,以一部分乞食、偷盗、贩卖毒品及部分的流浪儿童为主,并收容被社会遗弃之无家可归孤寡残疾,采用强迫和动员的方式,执行收容改造任务。因为他们不仅是社会的寄生者,同时也严重的影响社会治安,因而我们采取收容改造方针,使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寄生者,得以自新之路,从而使病态臃肿的畸形城市,变为安宁而繁荣的生产城市,达到根本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因素。必须将这类人从强迫劳动生产中彻底改造过来,使寄生者,并“有步骤的根据已有的收容改造游民乞丐的经验,扩大范围,推广到改造娼妓、惯窃、盗匪的收容改造”(见潘市长:上海市政工作报告)这是我们贯彻本市建政决策之一。
  (二)我们改造游民的政策:
  人民政府对长期以乞食、偷盗为生的乞丐、扒手,采取了以下的政策;我们认为他们不是天生不能劳动,或无法使其劳动的人,亦不是天生应该乞讨与破坏社会秩序的人,而是过去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产物。反动的统治制度,没有给人民以劳动的自由,没有给劳动者以职业的保障。失业贫困的苦难,他们走上了这恶浊的道路。因此对他们应该是治病救人的态度,但是这批游民已游荡成性,因此必须采取坚决的强迫劳动、教育改造的政策与长期耐心的教育相结合,启发他们的政治认识和自尊心: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劳动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力之一部分。
  (三)改造游民的经过:
  ①我们收容总数为六二九三人,一年来花去经费一共七十多亿,经过收容与教育,以后自动要求参军三百二十人。下面按其行为分类:流浪儿童一八四一人,娼妓十人,乞丐一六七六人,扒手一四六八人,特务游勇一三二人,吸毒品一六六人。其文化程度,私塾二六三人,小学三二三八人,初中二五六人,高中六一人,大学十人,专科二二人,其余少数为文盲。其中有生产技术要占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包括农业三三一三人,工业一六三〇人。在身体健康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时疫六〇七人,肺病四五一人,神经病六六人,梅毒五九〇〇人,麻疯六人,残废五六〇人,以上都是难治之病,其他大部分为疥疮,但不妨碍生产。根据以上统计,绝大多数在短期教育后,即可送垦区生产。除部分难治之病进院医治外,其他所有人员即连残废也安置其轻微生产,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因而接受教育上有一定的成效。未到垦区前在上海时,已经开始小型生产((其中开辟了菜园四十多亩,做鞋子二千多双,并替所外缝衣服五百多件等等)。他们大多数反映:“只要政府能安置我们家属一道生产,我们是情愿到垦区去劳动改造做新人的”。
  ②我们预计于一二年内由公家供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并争取自给一部分。二年以后即可开始自给,并有计划地发展较科学化的国营企业。在苏北方面于东台海滨划给二十万亩荒地,作为开垦所用的土地,并筹设上海市垦区生产劳动局,专事管理工作。物资、经费之供给,分批由上海送去。在上海展开严重的反轰炸任务时,于今年三月十三日提早送达苏北兴化的游民监犯共七八四〇余人,移垦前进行了劳动生产与遵守纪律教育,和家属座谈会,以各所为行军单位,分批送去,每批约二千多人,在遣送中,各所举行了欢送大会。
  ③对游民改造;由于他们长期游荡成性,因此必须经过由强迫劳动改造,才能成为新人。在强迫劳动的过程中,考查每个人参加劳动的表现,和转变的过程,来订劳动改造年限。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其自由。由于这一工作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垦区一切设施,不论在劳动生产上,生活管理上、新村建设上,都采取集中管理、集中经营的办法。因为新垦地区工程浩大,所以在垦务上是采取逐渐发展的方针。因今年时间匆促,只能做到垦种棉田一万亩至一万二千亩,但另一方面又要做到今年秋后部分自给,因而在使用劳动力上除了垦种棉田以外,尽量利用荒地上自然生物,如茅草、芦苇的大量收获,各种各样的劳力加工,如编席、编栈条、织草袋、扎棉花等收入解决部分自给,即是“以垦养垦”、“以荒养垦”的办法。这样使壮、老、幼、妇各司其事,以免单纯教养而浪费开支。
  今年生产收成估计,春耕棉田一万至一万二千亩,产棉收入可折合食米九千石;秋种麦子三千亩,收人可折合食米三百五十石;菜子〔籽〕四千亩,收入折合食米六百石;薄荷一千亩,收入折合食米三千石;除自己烧草外,出卖茅草十万担,收人折合食米一千四百石,此项茅草一部分如果加工制成草袋、草绳,可以有四倍收人,折合食米五千六百石,芦苇十万担,折米二千石,如同样采取加工编织,收入可以增加三分之一,折合食米三千石,其余扎花、扎捆、纺纱等收人,打算充作刺激生产的奖励之用,共计收入食米二万一千三百五十石。
  对上述生产数字,基本上已经按照计划原则,在逐步进行,在今后生产计划中力求达到预计之数字完成,并做到二年后争取自给自足的可能。
  在上海这样大的城市,收容与改造游民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游民的多,他是全国各城市不能比喻的。上海瘪三、扒手的地痞流氓,已形成为一种特殊力量,因而改造这些人,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他不仅要有充分的财力,而且要有大量的干部。当着还没有完整一套改造这些落后分子经验的时候,就是有钱有干部也不能贸然来大批收容的。我们这五六千人的收容,虽然是收容前有二月多的准备工作与收容后三个多月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有着比较充分的财力,但工作做得十分吃力,基本的原因不是干部不足,也不是没有财力,而主要问题是缺少经验。我们现在有了这几千人的收容改造的基础,有了垦区建设的基础,一定可以完成上海游民改造的任务,但在时间上还需要几年才能根本解决上海的游民问题。因为他是旧社会产物,也是旧社会的社会问题,因而也必须随着新社会的建设与生产的发展中求得解决。这个新的建设、新的发展,是在发展着。因而我们提出几年内解决这一问题是有根据的,但是要求立即解决问题,现在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

  (来源于《上海解放》p466-47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警察历史资料库

GMT+8, 2025-8-14 02:31 , Processed in 0.0473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